全部
  • 全部
  • 产品管理
  • 新闻资讯
  • 介绍内容
  • 企业网点
  • 常见问题
  • 企业视频
  • 企业图册

海螺与中国建材签约 龙虎之和带来水泥太平盛世?-尊龙凯时·中国官方网站

2012-12-22

2012年12月4日,中国建材集团高层在宋志平的带领下拜访海螺水泥,并与之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海螺水泥网站对此事长篇详实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与会者囊括了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的最高层决策者,两家的合作意向也是通过书面签署文件的方式确立,可见事件的正式性。曾几何时,为了签订徐州海螺(现在的徐州中联)转让协议,中国建材也曾与海螺水泥围桌冗谈、签订协议,而后助推了中国建材的蓬勃之势。今时已非昔日,两家大佬企业再次提笔签就的是华东市场、乃至全国水泥行业怎么样的未来?

    企业之间的双赢
  从海螺水泥的角度看,两强联合是一个最优选择。
  2011-2012
年,海螺水泥完成了一件大事:在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新投产产能达到了2500
万吨,占总体新增产能的三分之一。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新增产能都配备了良好的物流码头、下游中转站、市场销售渠道等,充分占据市场。
  但2012年,海螺水泥也颇有失意之处:为了推动新增产能能够迅速有效占领市场,协同不合作的低价战略被频频使用;在本就低迷的需求作用下,海螺水泥前三季度归属净利润同比下滑56.5%,预计本年度净利润只能维持去年的一半左右。
  今年9月,在新增产能正常运作之后恰逢需求高峰期,海螺水泥熟料价格在华东率先拉升,不仅为华东市场后续的高歌猛进注入强心剂,也为投资者、企业家们带来了积极信号:海螺水泥在战略模式上已然转变?而日前两大企业之间战略协议的签署,似乎也昭示着华东市场日后的发展将从“丛林模式”的低价战略转向更为理性的合作互惠模式。
  2012年,在新增产能必须投放市场的重压之下,海螺水泥采取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强攻战略:凭借自身杰出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在单位水泥生产成本与其他企业相比低了20-40元/吨的情况下,实现盈利。但是,这种运营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2013年海螺水泥在华东地区已经没有新增产能、市场布局已经初步奠定的基础上。相比之下,协同之下的区域价格稳定才更是可取之道。
  而对于中国建材而言,2013年在华东市场与海螺水泥的合作,也是为企业日后开疆扩土打足家底。2013年,中国建材在两个项目上的发展走入攻坚环节:一是华东地区混凝土企业的收购,二是西南水泥市场的整合。若是不出所料,2013年这两个项目都会取得可见的成效。与海螺水泥的签约,为中国建材未来在这两个项目上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证:一是资金支持,华东市场的价格稳定可以为中国建材集团积累大量的流动资金;二是西南市场保证:在目前西南水泥收购可并表产能已经过亿吨的情况下,明年实现价格回归应该是势在必行的。而海螺水泥若能提供在西南市场的战略支持,更能确保西南市场的快速崛起。
  除去共同维护市场和谐这个最大的目标,海螺水泥还承揽了中国建材下属水泥企业的生产线建设和技改,余热发电项目建设和改造,垃圾焚烧、脱硝技改项目等的相关服务和装备提供,还包括日常运营提供耐磨堆焊、耐热耐磨件、筑炉等产品和服务。这些方面的合作不仅表现出海螺水泥的合作诚意,也是中国建材基于自身庞大产业之下为海螺集团的整体盈利送去的一块大蛋糕。

  此外,海螺水泥与中国建材还达成了在海外市场上的合作。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国家开发公司与海螺水泥合资在印尼兴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此两者的合作可能提示了:在国际水泥市场上开疆辟土,单凭一个企业的力量,可能会存在较大风险。而海螺水泥与中国建材,一个是地方企业、一个是央企,一个善管理、一个善资本运作,若是强强联合,更能保证彼此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前景。

  放弃厮杀下的独活
  可以预见的是,海螺水泥与中国建材的合作,将可能为2013
年华东整体市场带来安定繁荣,但是对于行业结构调整又将带来怎样的转折?
  诸葛文达先生在其大文《试论水泥行业从产能过剩到黄金十年的嬗变途径》认为:在价格混战状态下,产能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产能利用率低的所谓落后企业也需要可能5-10
的时间才能真正步入灭亡。然而认为华东水泥市场的复杂性让这个时间可能变得更久--华东水泥企业都是在经历2004年厮杀之后存活下来、又经历了2011年“千亿利润”年的滋养,战斗力自然更强。由此,华东区域内的大型企业如果想通过低价战略彻底消灭中小企业,那带来的将不是产能高度集中之后的盈利巍巍之势,而是行业整体的衰败和没落;倾巢之下,大企业岂能独活?
  海螺水泥曾在陕西市场上收购宝鸡众喜之后第二年就为市场带来了价格回归,而不是一味继续打压其他中小企业。作为华东最有实力用低价战略的行业龙头,海螺水泥在陕西的作为是否可以给华东市场一个提示:产能集中度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剩下的中小企业并购可能更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市场变幻之下自然会出现适合的时机,而急功近利更可能带来玉石俱焚。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内,海螺水泥未来或许更倾向于采取温和的方针来推进区域产能集中度的提升。

  是否从此天下太平?
  在2006
年7
月海螺水泥与中国建材签署徐州海螺的转让协议之后,海螺水泥当初憧憬的是“划江而治”,而事实却也不是空助他人之势,悔之不及?企业之间的或合或分,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而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之间也无出其左。
  在协议背后,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促成因素,这些因素是否可能颠覆合作?笔者决定做一个阴谋论者,对这些问题做一个猜想。一是,安徽政府对合作是否有推动作用?安徽省国资委控制海螺水泥51%的股权,完全有能力推进海螺水泥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并且,在8月安徽仍在跌价的档口,有传言称安徽部分市县政府曾禁止当地海螺水泥继续降价。而现在,政府又是否在这次合作中扮演角色?二是,2013年3月新一任领导人正式上任,很可能会促成华东地区诸多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而中国建材与海螺水泥之间的联合行动,是否能够帮助大型集团在项目承揽上更占优势?三是,中国建材在华东市场的混凝土收购计划可能在2013年为企业带来实质性利好,而海螺水泥是否也是看到了下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并打算借由中国建材的下游渠道扩大销售范围?
  当然,以上都只是笔者的猜想。孰真孰假,自然会在日后双方合作的细节中见分晓。

 

                                                                (来源:中国水泥网)

 

网站地图